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0年2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猛回头已百年身(6)

ph.w ph手记 2020-02-21

谨以本文,纪念那一个值得记忆的时代;

谨以本文,献给那些崇尚自由的精灵们。


前言


“有一些故事,我们都知道结果,但却淡忘了过程。”


“在这个平庸的时代,让我们记忆一下百年前的那个有激情的时代,聊以自慰。”





 

(接上文)

 

41.     蔡锷,1882年出生,1919年时已离世3年

 

蔡锷,也是文武双全。

 

不过,文可能略逊于蒋百里,武则应该胜于蒋百里。

 

湖南邵阳人,家境贫困。少时入长沙时务学堂学习,“白帽青衫最少年”的少年蔡锷,是长沙时务学堂里最杰出的学生。

 

在这所学校里,蔡锷师从梁启超、谭嗣同等人。虽然梁启超后来收了很多学生像徐志摩蒋百里等人,但多数是名义上的,蔡锷却是真正在学堂里跟着梁启超学习的学生。其实是这样子:蔡锷将蒋百里介绍给梁启超,行弟子礼;蒋百里将徐志摩介绍给梁启超,行弟子礼。就像入党一样,你得有人介绍啊,要不然梁任公那么忙,知道你是谁啊?

 

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在这里他有个学弟叫李叔同。

 

再后来赴日留学,先后在东京大同高等学校、横滨东亚商业学校、成城学校学习,最后入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军事,这所学校的毕业生是日本近代军队的骨干,近代日本发动的对外战争中的陆军军官无论将军还是少尉,几乎都曾在这里学习过,可能相当于美国的西点中国的黄埔。

 

在这所学校,他遇上了蒋百里,因为两人都很杰出,所以被并称为“中国三杰”中的两杰,另外一杰是张孝准。

 

据说他们三人的学习成绩,在数百名日本学员中,排名前三,乃至于日本天皇按照惯例要赐刀给排名第一的毕业生时,只好赐给了一个中国人;前三名都是中国人让日本校方很丢脸,于是做了个手脚,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过半也很尴尬,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四名,于是张孝淮得了第五名。

 

不过,这个故事有人说是国人编出来,我也不是很相信,但未能考证出真伪,就当是真的吧。

 

不过“中国三杰”的名号,是大致不会错的。

 

蔡锷身上发生的事情多有传奇色彩。

 

比如说他和袁世凯的关系。可能是通过老师梁启超,蔡锷很早就认识了比自己大很多岁的政府高级官员袁世凯,袁世凯也很喜欢这个聪明机灵满脸英气的小伙子。

 

当时蔡锷想去日本读点书,但家里实在太穷了,从长沙跑出来时只借到了两毛钱,后来到了汉口向一亲戚借了大洋六块钱,来到北京,袁世凯慷慨解囊,给了他一千元,于是蔡锷才能去了日本。

 

辛亥革命爆发后,蔡锷被推举为云南首任都督,年仅29岁,手握重兵,边疆大吏,权倾一时。

 

袁世凯当上大总统后,担心这么有权力的人万一哪天想不开反了自己怎么办?还是放到身边安全一点,于是调蔡锷进京,封其为“昭威将军”,还让自己的大儿子袁克定拜蔡锷为师,并对蔡锷面许陆军总长要职。

 

没两年袁世凯想要当皇帝,他知道很多人是不同意的,其中最为忌惮的则是梁启超和蔡锷这师徒二人,他担心梁启超的文章,和蔡锷的武力。于是他密切关注这两人的一举一动,于是他曾经花20万元要买梁启超的一篇文章,于是他派出盯梢严密监督蔡锷行动。

 

蔡锷知道他应该响应老师梁启超的号召举旗反袁,尽管袁世凯也算是自己朋友,但他更愿选择正义。

 

却无奈身不由己,天天被盯梢被软禁的蔡锷内心很烦闷,烦闷之余去逛八大胡同以消遣,在这里碰到了一个名号为“小凤仙”的妓女。

 

据说小凤仙是一个脾气古怪,经常气走客人的二流妓女。

 

一个妓女能经常气走嫖客,那说明她不甘愿当一个妓女。

 

没想到33岁的一流男人蔡锷与17岁的二流妓女小凤仙两人竟然一见钟情了,从此八大胡同成了蔡锷的家了,两人不仅在家里玩耍,还光明正大地出去游玩,天天坐着敞篷马车,招摇过市;夜夜笙歌艳舞,数天不下床,一时成为京城热议。

 

据说这样一来,袁世凯对他放松了警惕。

 

于是在小凤仙,和蒋百里等人的掩护下,蔡锷成功逃过袁世凯耳目,离北京,抵天津,赴日本,到台湾,转香港,至云南。然后,举旗反袁。

 

松坡将军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护国战争就此爆发。

 

战争爆发不几日,袁世凯过度忧郁,不战而亡,护国战争随之结束,蔡锷就此逼死了自己曾经的恩人。

 

但此时,刚指挥过四川战役的蔡锷自己也患上重病,由于喉疾复发,病入膏肓,危在旦夕。

 

兄弟蒋百里闻讯后,即刻赴川,陪蔡锷经上海、赴日本神户就医。

 

是年冬,蔡锷病逝于日本。

 

没想到叱咤风云笑傲沙场的松坡将军,竟然抗不过咽喉一疾。

 

蒋百里一手料理了蔡锷兄弟的后事,将蔡锷的灵柩与军刀由日本带回上海。

 

次年春,蒋百里又扶柩南下,将蔡锷葬在岳麓山下,终于让自己的兄弟魂归故里。

 

梁启超门下,文才武将人才济济,其中最能文的可能是徐志摩,最能武的可能是蔡锷。可惜这两人都在35岁之前早早离世,难道真是天妒英才?

 

蔡锷一死,梁启超痛哭流涕:“孺博、远庸、觉顿,典虞,其人皆万夫之特,未四十而摧折于中途。嗟乎!嗟乎!天不欲使我复有所建树,曷为降罚不于吾躬而于吾徒?吾松坡乎!汝胡忍自洁而不我俱?呜乎!余有一弟,君之所习以知;余有群雏,君之所乐以嬉。今率以拜君,既以侑君之灵,亦以永若辈之思。心香一,泪酒一卮,微阳丽君,灵风满旗。魂兮归来,鉴此凄其。呜呼哀哉。”

 

痛哭流涕的不仅有梁启超,当然还有小凤仙。

 

小凤仙自从在京城送别蔡锷后,再也不愿接客,苦苦等待蔡锷回来能够带着自己远离这烟花巷,没想到等来等去等到的是将军的死讯。

 

小凤仙痛哭流涕,伤心欲绝。

 

蔡锷灵柩运回国内时,人们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但碍于世俗偏见,小凤仙竟不能前去拜祭。

 

她托人送来了挽联:“不料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

 

蔡锷曾经赠小凤仙:“不信美女终薄命,从来侠女出风尘。”

 

但小凤仙还是薄命了,小凤仙或许并不能算是一个侠女,她只是一个二流的妓女,如果没有遇上蔡锷,她的名字不会被人知道。她或许很朴素可爱,或许胸中有一股混沌的大义,但却没有太多文化,所以做不了柳如是,做不了董小宛;她或许可以做李师师,或者陈圆圆,以蔡锷之才之情之斗志,自然不在宋江或吴三桂之下,可惜却去得太早,随着松坡将军的离世,小凤仙自此也退出了历史舞台。

 

蔡锷一生,有恩师梁启超,有兄弟蒋百里,有女人小凤仙。生命虽短却也无憾。

 

徐志摩一生,有恩师梁启超,有兄弟多人,有女人多人。生命虽短却也无憾。

 

亲眼见证他们两人一生的,当推蒋百里。

 

蒋百里曾任中国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国民政府保定陆军学校校长,被誉为“现代兵学之父”。

 

在担任保定陆军学校校长时,为推进学校建设,蒋百里曾数次进京催要学校拨经费,但受到陆军总长段祺瑞等人的百般刁难。暴脾气的蒋百里愤而开枪自杀,经抢救后幸而存活。

 

袁世凯特请一日本医官为其治疗,医官携一日本护士,名佐藤屋子。该日本女人十分仰慕蒋百里,在治病期间两人产生感情,终成眷侣。

 

佐藤屋子嫁给蒋百里后,佐藤屋子改名蒋佐梅,蒋百里亦疼爱妻子,两人曾在海宁植梅数百株,称为“梅园”。

 

蒋百里活的比蔡锷徐志摩长一点,但也不长寿,56岁时因病去世。当时正值抗日战争开始,他的妻子因是日本人身份而受到众人怀疑,有人猜疑是蒋佐梅用毒针将丈夫蒋百里杀害,这种怀疑令人不寒而栗。

 

蒋佐梅对各种怀疑不置一词,在误解和谴责中默默将五个女儿抚养成人,送她们去欧美留学,却不教日语一字。

 

在五个女儿中,老三叫蒋英,后来成为一名享誉国内外的钢琴家和歌唱家。

 

蒋英嫁给了她爸爸的一个同学的独生子,名钱学森。

 

 

42.     钱学森,1911年出生,1919年时8岁

 

钱学森,钱均夫的儿子,钱均夫则是蒋百里在杭州求是书院的同学,也是一起赴日留学的同学。

 

钱均夫,越国王太祖武肃王钱缪之32代孙。

 

武肃王钱缪,一代名君,前面在钱玄同那里已经出现过。

 

据载,武肃王钱缪统一了吴越以后,保境安民,重视农桑,兴修水利,捍筑海塘,开拓海远,发展贸易,其功绩卓著。后赵匡胤南征北战,建立北宋,以武力消灭了八个国家,因为吴越富庶强盛未被消灭。面对赵匡胤的强大兵力,吴越国国王钱缪的孙子钱弘,为了保护生产,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作出了痛苦而识时务的扶择——取消吴越王位,尊赵氏为帝,由此赵氏统一了中国。由北宋编写的《白家姓》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赵”为皇家之姓,自然排第一;“钱”则为钱氏之姓,位列第二,以示当时政权对钱氏一族的适当尊重。至今不曾有人更改。

 

武肃王钱鏐在一千年前生了33个或者更多数量的儿子,虎父无犬子,几十个儿子几乎个个都争气,钱氏家族迅速在南方各地繁衍开来,形成一个中国历史上可能是成就最多的一个绵延不绝的家族,形成一个真正的“钱家窝”。

 

钱家名流,数不胜数。

 

这里的钱均夫,以及前面出现过的钱玄同,和这里即将出现的所有姓钱的人,都是钱鏐的后世子孙。

 

这么说吧,几乎你所听说过的所有的姓钱的名人都是他们家的。真的是太对得起这个姓了。

 

比如科学界人所共知的“三钱”: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他们都是一家人。

 

钱学森与其父钱均夫,父子名人档;

 

钱伟长与其叔父钱穆,叔侄名人档;

 

钱三强与其父钱玄同,父子名人档;

 

其中,钱穆乃一代国学大师,余英时、严耕望等人皆出其门下。

 

当然不止这几个了,比如还有钱钟书。

 

钱钟书与其父钱基博,父子名人档。

 

钱家名流,数不胜数,所以不数了。

 

因为一旦掉入“钱家窝”的话,就出不来了。

 

就简单说一下钱钟书吧。

 

1919的时候,钱钟书和钱学森都还是八九岁的小孩子,钱钟书比钱学森大一岁。他俩虽然是一大家人,但他们并不认识,也不在一个地方住。钱钟书籍贯无锡,钱学森籍贯杭州。

 

1929年这一年,18岁的钱学森考入了南洋大学机械系学习机械制造;19岁的钱钟书则考入了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外语。他们未来的路子,也是一工一文,就此奠定。

 

不过钱钟书应该算是特招进清华的,因为他的数学只有15分,按如今考研的标准,小分是不够的。

 

好在高考不计算小分,但不知道他的总分够不够,不过据说他的英文是满分,国文成绩也很高,总分总不至于太差,清华的老师十分惜才,所以招他入学。

 

那个惜才的清华老师,叫吴宓。

 

 

43.     吴宓,1894年出生,1919年时25岁

 

陕西泾阳人,此文里出现的少见的几个北方人之一。

 

早年求学于清华,后赴美留学,初入弗吉尼亚大学,后转学哈佛大学,成为“哈佛三杰”之一。

 

27岁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即受聘为国立东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后任教于东北大学、清华大学外文系。

 

吴宓一生性格耿直,敢作敢为。

 

文革期间,孔子被国人从供桌上推下来踩到脚下又吐口唾沫,人人起而抨之,吴宓却在批林批孔的时代洪流中喊出“头可断,孔不可批”的口号,故而受到残酷批斗和监禁劳改,但他依然不思悔改,蹲身牛棚而执迷不悟,说自己“我罪实质,是认为中国文化极有价值,应当保存并发扬光大。”

 

所谓言不阿贵、行不偎荣。

 

1978年,一生言不阿贵、行不偎荣的吴宓教授在经历了十年文革洗礼后,随着文革的逐渐谢幕,他自己的生命却也走到了尽头,他最后的一句话是:“给我水喝,我是吴宓教授。给我饭吃,我是吴宓教授!”

 

一个84岁的老人的凄凉的呼唤声,是一个个人的悲哀,还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是一个个人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在清华大学外文系当教授时,吴宓教授慧眼识珠,招了数学只考了15分的学生钱钟书。

 

第二年,他又招了另外一个学生,名叫季羡林。

 

 

44.     季羡林,1911年出生,1919年时8岁

 

季羡林比钱钟书小一岁,晚钱钟书一年考入清华,算是钱的师弟。

 

来清华之前的那个秋天,18岁的季羡林还在济南市的山东省立高中读书,有一天,他的一个的老师家里来了家眷,小城市的这些没见过时髦美女的学生们都涌过去一睹大城市里来的女人的风采,果然那女子衣着光鲜、靓丽照人、仪态万千、惊为天人,他们很是羡煞这个男老师,非常希望自己以后也能娶一个这样的老婆回家。

 

这个男老师的名字叫胡也频,那女子便是丁玲。此为一个小插曲。

 

后来季羡林也经历了自己的美好的爱情故事。

 

1935年,清华在德国开展了一个交换生项目,季羡林作为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学习研究。

 

时年24岁的季羡林,风华正茂,温文尔雅,外形俊朗,内有才学,无形中有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儒雅气场,与西方人迥异。

 

他的这种独特的气场让他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尤其在一个女子的眼里。

 

季羡林的学问做的不知道怎么样,但是在德国几年里他做了一件给国人争脸的事情,就是在德国泡了一个德国姑娘,这本身好像也不算什么事,很多留学生也都泡过国外的姑娘,但是争脸的是这个姑娘为了他终身未嫁,季羡林90岁的时候,姑娘还在德国等着他回去。

 

俘虏了一个纳粹德国的女子的芳心,却又扬长而去一去不返。让人家一个黄花闺女苦熬几十年,熬成了白发苍苍的老太婆。

 

90岁时,季羡林说:“那个宛宛婴婴的女孩子伊姆加德,也在我眼前活动起来。”

 

伊姆加德在遥远的德国,伴随着他们曾经共同工作过的一台老式打字机,在他们爱过的地方,一等就是六十多年。

 

这就是在前面提到的民国期间在跨国恋爱领域做出杰出成就的除胡适外的另外一个中国人。他们分别用各自的个人魅力一个征服了美帝国主义的女子,一个征服了纳粹德国的女子。八国联军的姑娘们都心甘情愿地为他们付出终生的情感寄托,尽管她们都清楚地知道他们都有家室,也都不可能娶她们,但她们终生不嫁,而又了无遗憾。

 

天上的星空,或许是她们共同仰望过的地方;

 

心中的情感,支撑她们终生望向同一个东方。

  

在季羡林赴清华读书前两年,清华的一位国学大师选择自杀与世长辞,使钱钟书、季羡林等人无缘当面聆听其课程及教诲,不能不说是这些年轻人的遗憾。

 

这位大师,便是王国维。

 

 

45.     王国维,1877年出生,1919年时42岁

 

字静安,浙江海宁人,与蒋百里、徐志摩等同为老乡。

 

少年时秀才出身,被誉为海宁才子,然乡试屡试不中,后弃绝科举

 

24岁时在老乡罗振玉的资助下赴日留学;回国后又在罗振玉的推荐下执教于南通、江苏师范等学校;再后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朝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其间,著有《人间词话》等名著。

 

192245岁时,受聘为北京大学国学门通讯导师。翌年,与罗振玉等人应召任清逊帝溥仪“南书房行走”,食五品禄。

 

1925年,受聘任清华研究院导师,与梁启超等人被并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门生众多。

 

王国维一生论述众多,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在《人间词话》里用古词描述的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的三种之境界:“境界1: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境界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境界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词意,有哲意,有禅意。

 

有道理。

 

后学之辈季羡林在自己的文章中多次引用这个与自己擦肩而过的前辈的这个理论,如他用这个来论《成功》。

 

深谙人生三重境界的王国维坚决反对白话文,反对革命。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驱逐溥仪出宫。王国维引为奇耻大辱,愤而准备投金水河殉清,后因阻于家人而未果。

 

1927年,北伐军逼近北京之时,王国维留下“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自清华坐人力车至颐和园投昆明湖自尽。

 

一时世人大惊。

 

好在他留了一封遗书,让吴宓等人为他料理后事,人们才知道,他真的是要走了,要离开这个纷纷扰扰吵吵闹闹的世界,去独享一片安静,以成自己的“静安”之名。

 

要离开这个纷纷扰扰吵吵闹闹的世界,去独享一片安静,一般有两种方案,一种是自杀,一种是出家,两种都能了断尘缘。王国维选择自杀,另一个人则选择出家。

 

那就是比王国维小三岁的“弘一大师”:李叔同。

 

近代中国学人中,能与王国维的自杀相并列的事件,最恰当的可能是李叔同的出家。

 

 

46.     李叔同,1880年出生,1919年时39岁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其父进士出身,津门巨富。

 

戊戌变法那年,18岁的李叔同刻了一个“南海康君是吾师”的印,从来没见过康有为的李叔同自己一个人说了算,把康有为收为自己的老师。

 

1901年入南洋公学就读经济特科班,受业于蔡元培,蔡元培成为他真正的授业恩师。

 

后东渡日本留学,在上野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和音乐。

 

归国后先后任北洋高等工业专门学校图案科主任教员、上海城东女学音乐教员、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南京高等师范美术主任等职。

 

李叔同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即使在他同代人中也这么认为。

 

在他前半生中,其涉猎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几无人可及,在前半生的三十八年中,李叔同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并且在多个方面,他的贡献都是具有开创性意义的。

 

比如音乐方面:李叔同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是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人,在多所学校开展音乐教育,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

 

比如书法方面:李叔同的书法艺术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鲁迅等人以得到李叔同的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比如诗词方面:“二十文章惊海内”的李叔同,其诗词造诣极深,《送别》一词堪称离别之绝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2010年,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多次用这首歌向李叔同致敬。另外,这个荒诞古怪而又杰出的电影还多次向松坡将军蔡锷和小凤仙致敬。

 

比如话剧方面:李叔同可以算是中国话剧的奠基人,曾在日本创建话剧团“春柳社”,他亲自编排演出了中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茶花女》,他自己在剧中男扮女装出演茶花女玛格丽特,引起巨大反响。

 

比如绘画方面:李叔同还是向国内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不过,他大概没有聘用女裸模,所以,聘请女裸模的第一人还是应该算到刘海粟头上了。

 

比如篆刻方面:李叔同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成为西冷印社主要成员之一,出家前曾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

 

比如教育方面:李叔同担任教师多年,门生众多,如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人皆出其门下。在学生中影响力巨大,丰子恺一生追随其脚步。

 

因为他太有才华了,人间的世事看得太清楚了,实在没什么意思了,于是他对出世的佛教感兴趣了,于是在38岁那年,断然皈依了佛门,任凭妻儿在庙门外哭喊。

 

1918年,当第一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全中国热热闹闹准备奔赴新时代的时候,他一个人,超然脱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从此远离了这个纷繁芜杂的世界,留给世人一个华丽的背影。

 

从此这个世界上没有了李叔同,而多了一个弘一法师。

 

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才华太盛无人比,最是人间留不住;一入空门万事休,管它身后喜与忧。

 

你们随便折腾去吧,我玩够了,不想玩了。

 

我早已不入江湖,但江湖里却遍布着我的传说。

 

中国有句俗语:“年少似侠,老来如僧。”而李叔同则是真正的年少是侠、老来是僧。

 

前半生热热闹闹,后半生清清静静。人生的各种境界,他都享受了个遍。

 

同样在绘画领域成绩斐然的狂放不羁的刘海粟对比自己大16岁的李叔同谦恭有加,他说:“近代人中,我只拜服李叔同一个人,苏曼殊只是聪明而已。李叔同画画、书法、音乐、诗词样样高明。”

 

就连那个一贯刻薄满脸孤傲常常冷笑的才女张爱玲都说:“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的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孤傲的张爱玲,还在围墙外面,就怀上谦卑之心了,或许她本不孤傲,只是能让她佩服的男人太少。

 

林语堂说:“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此语绝不夸张,不仅不夸张,甚至比较保守。事实上,能与李叔同的才华相提并论的同时代的人,我有点找不出来,如果往远了说,比如再往前推一两千年,倒是有几个。

 

“最有才华的天才”出世时出的干脆,入世时入的华丽。在他入世的那些年,他不仅从事绘画、音乐、诗词、篆刻、书法等各种艺术,而且还积极参与一些有政治影响力的活动,比如说,他参与了中国近代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南社。

 

而他加入南社,则是由南社的主任亲自力邀,南社主任,则是前面多次出现过的经常给别人赠诗的:柳亚子。

 

 

(未完待续)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